您好,欢迎光临365的网址网站!
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

政治家宋教仁的一生

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:2013-10-11 来源:湘声报

01.jpg

 

  “宋教仁在当时是非常醒目的人物,他思想超前,又是个演说家,他到处发表演说,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攻击袁世凯的独裁,可以说是锋芒毕露。”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,宋教仁研究会会长谢春开对记者说,“宋教仁的一生虽然很短暂,但他的爱国忧民之心和创建民主共和新制度的信念始终坚贞不二。”

 

  “湖南人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,常德人是急先锋。作为一位常德桃源人,深深景仰宋教仁的革命精神和超人才华,感觉有一份责任、有一份担当,要还原历史的真实。”谢春开说。

 

  一颗最耀眼的流星 

 

  百年后,回望历史。

 

  在20世纪政治史上,宋教仁是一颗最耀眼的流星。他的革命生涯,从1903年结识黄兴、陈天华后参加革命活动算起,到辞世时也不过十年。他对于辛亥革命和革命后的政局、政治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;他提出的关于中国民主宪政的问题,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
 

  宋教仁,自号渔父,以纪念自己的故乡湖南桃源。但宋教仁从来就不是《桃花源记》中那个避世的渔父。他和黄兴、蔡锷这些湘籍精英,当年被张之洞等人选中,作为大清朝培养的接班人,送出国外留学。

 

  可历史总是不可思议,当年清政府派出去学习的接班人回来变成了掘墓人。这些人回国后,一再举事,一再流血。从浏阳、醴陵、萍乡,到钦州,到黄花岗。

 

  谢春开把宋教仁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总结为四点:他为推翻清王朝统治浴血奋战;他著书捍卫国土功不可没;他是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;他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和初期实际领袖。

 

  当年同盟会处于无人领导时,宋教仁和谭人凤等筹划成立了中部同盟会。在深刻总结了沿边省份历次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后,提出了革命三策和战略重点转移,实施长江流域中部革命的思想,策划并促成了武昌起义的成功。宋教仁在深入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功经验后,提出中国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后创建民主共和的新制度。

 

  复旦大学教授张冬生引入生物遗产学的理论,设计了一个辛亥革命成功的大中心法则模式:辛亥革命大中心法则——孙中山,辛亥革命理论家(DNA);黄兴,领导辛亥革命(RNA),宋教仁,组织国民党(RNA);三者缺一不可,有机结合才有中华民国的建立。

 

  从张冬生法则可以看出,宋教仁的影响力不亚于孙、黄。

 

  桃花源里一“狂生” 

 

  1882年4月5日子夜时分,在被誉为世外仙境的桃花源旁的乡村,青松翠竹簇拥着的一座封火筒子的古宅中,伴着初夏的几声惊雷,一个婴儿呱呱坠地。

 

  他就是在清末民初政坛上浪跃三千的宋教仁。

 

  宋教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。宋家的左侧是闻名遐迩的桃花源,前面是汩汩滔滔的沅江。年幼的宋教仁就是在古老的传说和沅江号子的伴随下,吸吮着沅江的液汁,阅读着桃花源这部“古籍”长大的。

 

  他6岁入私塾读书,开始习三字经、千字文、百家姓等。二三年后,继习四书五经,并学习诗词。年幼的宋教仁天资聪颖过人,读书过目成诵,加上又非常用功,所以尚在“总角之龄便扬名于乡里。”

 

  有一年的除夕,宋教仁的母亲给他出了这样一联:“除夕月无光,点一盏灯,为乾坤增色”,令宋教仁次日对好。次日初曙,宋教仁一早起来擂鼓三通,母亲急忙披衣起身,问儿子何故擂鼓?宋教仁笑答:“初春雷未动,发三通鼓,助天地扬威。”可见,年少的宋教仁其抱负已非同一般。

 

  宋教仁16岁那年,由父母作主,媒妁之言,与比他大4岁的方快姐结为夫妻。

 

  新婚燕尔,他与妻子“过门”去拜望岳父岳母。岳父方老爷知道女婿满腹经纶,颇有才气,因此特地请来一帮乡绅作陪。酒过三巡,一老朽大谈“皇恩浩荡”、“国泰民安”。宋教仁听了,如同嚼了一只苍蝇般难受,驳斥道:“请教各位前辈,当今灾荒连年,民不聊生,国有豺狼当道,列强横行于国土之上,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汉种快灭,国家即亡,我们在不远的将来都要做亡国奴了,请教各位先辈,不知皇恩如何浩荡?!”

 

  满桌皆惊,一个个张口结舌。

 

  宋教仁接着又说:“我们要保种救国,必须齐心协力,满清皇帝是可以赶跑的!”

 

  大家见他口出“狂言”,要赶走满清皇帝,不由惊恐万状,吓出一身冷汗。那位有点名气的绅士方志成,摇头晃脑,煞有介事地说:“你年纪轻轻,怎么满嘴胡言,犯上作乱!当众辱骂皇上,要是叫官府晓得了,你知道该当何罪吗?!”

 

  乡绅赵吉祥也将手中酒盅重重一搁,帮腔道:“吾听人讲,方家姑爷聪明过人,年少得志,但莫被异端邪说迷惑,误了前程啵!”

  宋教仁霍地站起,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。他气恼地说:“各位前辈,误了个人前程事小,误了国家的前程才是要紧的大事!”说得那些乡绅们一个个面红脖子粗。

  “恕我直言,新姑爷太狂了,太狂了!”“我们不敢作陪,不敢作陪……”

 

  这些老朽们如临十万大兵,一个个扔下酒盅,拂袖而去。

 

  研究“间岛”捍卫国土 

 

  事实上,宋教仁著书捍卫国土的功绩并不被人熟知。1970年春,他所著的《间岛问题》,成为了中日领土谈判中的力证。

 

  1895年,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占有朝鲜,并鼓励朝鲜人大量越界开垦,然后由日本一个叫“长白山会”的团体,制造出所谓“间岛问题”,声称中国延边地区的一大片领土是中朝未定界的“间岛”,图谋占据,否定了图门江是中朝界河的事实,后果十分严重。

 

  宋教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,完全出于偶然。1907年,宋教仁赴东北策划绿林豪侠“马贼”李逢春等人反清运动期间,得知了日本人的这个阴谋。他化装成日本人,打入长白山会,侦获该会大量关于“间岛问题”的假证据,拍照带回日本。然后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,特别是找到一个名叫古山子的朝鲜人于中国康熙五十五年出版的《大东舆地图》,清楚地表明中国与朝鲜的界江是图门江。

 

  在这些有力证据的基础上,宋教仁写了6万字的著作《间岛问题》,从语言学、国际法、历史、地理等角度,特别是利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,就“领土主权的历史”、“自然的地势”、“境界的条约”几个方面,论证了日本人所指的“间岛”地区,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。

 

  宋教仁研究“间岛问题”,是为了挽回国家的权益。他把自己写成的著作托友人交给了清政府驻日公使。虽然清政府是自己的“敌人”,是革命的对象,但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,宋教仁仍坚持“国家领土,国民人人当宝爱之”,“发明该地确为中领之证据,欲以为政府外交援助”。

 

  清政府利用他的研究成果,在与日本的谈判中取得了成功,这一片领土得到了保全。

 

  提出著名的革命三策 

 

  1910年,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,宋教仁与谭人凤主张将革命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,“谋长江革命”。宋教仁在东京召开的各省区同盟会分会长会议上,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。

 

  他指出,上策为中央革命,联络北方军队,以东三省为后援,一举而占领北京,然后号令全国;次策是中部革命,沿江各省同时并举,先立政府,然后北伐;又策是边地革命,进据边要,徐图进取,以东三省或云南、广东、广西为地点。

 

  三策之中,上策最善,但是最难;下策已经过多次实践,行之而败,而且容易酿成分裂之祸;只有中策比较适宜,应当重视长江流域的工作。

 

  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,按照“长江革命”的思路,相继在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四川等地建立机构,将革命力量联合起来,为武昌起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 

  黄花岗之役后,同盟会人心涣散。宋教仁与谭人凤等毅然在上海另起炉灶,独立执行中策。并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,以共进会与文学社为基础,在两湖新军间鼓吹革命,于是有武昌起义之成功。

 

  武昌首义成功后,湖北省最先脱离清朝统治,成立了湖北军政府。起义成功18天后,同盟会主要领导人黄兴和宋教仁抵达武汉,受到热烈欢迎。让后人常感遗憾的是,略显仓促的首义未能等待同盟会领导人的到来,反而将一个清军协统黎元洪推上了历史舞台。然而以当时的形势来看,起义爆发在武昌,实是源自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对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的推动。而宋教仁正是该会的总务干事和发起人之一。

 

  倡导内阁制 

 

  另一个以今天的角度看来更加宝贵的财富,是首义后由宋教仁领导起草的《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》。在法制方面,他精研过西方和日本的法制思想,特别重视法律、尤其是宪法的建设。从历史角度看,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并投入实践的宪法草案。宋教仁当时起草的这部约法,乃至最后以此为蓝本而制定的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,其初衷都是为了稳定革命各方力量,抑制封建官僚对新生社会民主建设的负面影响,进而通过法律手段实现民主宪政。

 

  在政体方面,宋教仁一直致力于建立“民权的立宪政体”,以建设西方式的“议院政治”为目标。他坚持主张责任内阁制,希望在新的政治制度下,总统不负实际的政治责任,而由国务院负责,内阁制是形成“议院政治”的前提,“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,总统不善无术变易之,如必欲变易之,必致动摇国本”。

 

  要实行内阁制,就必须有完善的政党,“国务院宜以完全政党组织之”。民国成立后,为了从根本上制约袁世凯的专制统治,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,成立国民党,并使之成为民初最大的政党,希望依靠这个党取得国会选举的胜利。

 

  他到各地宣传国民党的纲领,宣扬自己主张的内阁制,反驳政敌的非难。在他的努力下,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巨大胜利,夺得众、参两院870个议席中的392席。

 

  有专家认为,这个“国民党”,不同于1924年孙中山主导的中国国民党,实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党。

 

  含恨而去 

 

  1913年3月20日,接到袁世凯邀请,准备启程北上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宋教仁,在上海由黄兴、廖仲恺、于右任等人陪同,从《民立报》社来到沪宁车站。就在宋教仁走到检票处时,突然一声枪响,宋用手摸着腰,大叫道:“我中枪了。”在紧接着的两声枪响后,一个穿黑呢军装的矮汉迅速从人群中不顾一切地窜逃,消失在迷蒙的夜雨中。

 

  宋教仁挣扎着倒在黄兴怀里,地上一片血迹。在被人紧急送往附近的铁路医院抢救后,宋教仁于第2天含恨而去,年仅32岁。据送行的友人描述,临终前,宋教仁双目直视不瞑,双拳紧握不张,做依依不舍状,眼眶中尚有泪珠。

 

  “窃思自己受任以来,束身自爱,从未结怨于私人。如今国本未固,民福不增,遽而撒手,死有余恨。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,竭力保障民权,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,则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。临死哀言,尚祈鉴纳。”这是宋教仁临终前请黄兴代笔致电袁世凯的内容。

 

  凶手很快落网,一个22岁的流氓兵痞承认子弹是从他的枪膛中射出的。侦查、抓捕、取证、审讯,尚未进入司法程序的宋教仁案,突然传出凶手暴毙狱中的讯息,一个毒杀凶手的馒头,将一个举国瞩目的政治大案划上了句号。从此,关于宋教仁案幕后的元凶就成了一个谜。

 

  得知宋教仁被刺杀后,孙中山匆忙从日本回国,为其挽联称:“为宪法流血,公真第一人”。

 

  (参考书目:罗永常的《血祭共和——追记宋教仁》;谢春开的《在宋教仁常德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》;张冬生的《宋教仁与辛亥革命》)

 

  宋教仁简介  

 

  宋教仁(1882年4月5日——1913年3月22日),字遁初,号渔父,湖南桃源人。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,享年32岁。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、中华民国的缔造者,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。